一片丝罗轻似水,
洞房西室女工劳。
花随玉指添春色,
鸟逐金针长羽毛。
——《绣》(节选)
罗隐 唐代
广绣,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。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,作为一种造型艺术,粤绣与湘绣、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。
广绣构图饱满,形象传神,纹理清晰,色泽富丽,针法多样,善于变化。远看醒目,近看精细,繁而不乱。
历史源流:源远流长推陈出新
据唐人苏颚在《杜阳杂编》所载:“唐永贞元年,南海贡奇女卢眉娘,年十四,工巧无比,能于一尺绢上绣《法华经》七卷,字之大小,不逾粟粒,而点划分明,细如毫发”。
五代十国至宋、元时期,广州农业、手工业、对外贸易不断发展,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,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,独立欣赏品与日用绣品分开,形成了一种独立艺术——刺绣画。
明朝正德九年(1514年),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,受到国王的重赏。广州绣品从此开始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,扬名海外。当时,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,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、马尾作线缕和勒线,用金、银线刺绣。
清代时,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、新胜街和沙面一带。高档绣品有条幅、挂屏、台屏等。清代中叶,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,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――粤剧戏服。
当时,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,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。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,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。
光绪年间,广东省成立工艺局,设缤华艺术学校,聘请画家高剑父担任缤华艺术学校校长,高剑父之妻宋铭黄亲自在刺绣班任教。
抗战胜利后,广绣行业元气大伤,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,广绣艺人才再度组织起来,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,从私营绣庄向合作化、专业化方向发展。